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行业资讯

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能源看点来了!

发布时间:2024-06-24
阅读量: 266

微信图片_20240624161917.png

        6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李福龙、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章建华介绍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我们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消费侧转型牵引作用,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13年到2023年,煤炭消费比重从67.4%下降到55.3%,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及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10.2%提高到17.9%,累计提高7.7个百分点。工业、交通、建筑和人民生活用能方式发生深刻转变,油品质量实现由国三到国六标准“三连升”,对大气质量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国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经济发展“含绿量”显著提升。

        我们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水平实现新跃升。2013年到2023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累计增长35%,原煤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原油产量保持在2亿吨水平,电力装机、天然气产量实现翻番。风电发电装机从7600多万千瓦增长到4.4亿千瓦以上,增长了近5倍,光伏发电装机从1900多万千瓦增长到6亿千瓦以上,增长了30多倍。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超过全球的一半,累计装机规模占全球比重接近40%。西电东送能力超过3亿千瓦,支撑了东中部地区约1/5的用电需求,长输油气管道总里程从10万多公里增长到19万公里,增长约80%。全国人均生活用电量从500千瓦时增长到接近1000千瓦时,翻了一番,14亿人民用能需求得到有力保障。

        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能源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推进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能源产业竞争优势,能源科技现代化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等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山东石岛湾全球首座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工程建成投运。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重型燃气轮机研制不断取得新突破。特高压输电、高参数煤电等技术保持世界领先。风电形成从设备制造、开发建设,到运行维护的完备全产业链体系,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60%和80%。水电全产业链领先全球,建成单机容量世界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新型储能、氢能等前沿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

        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完善能源法治体系,加快能源市场建设,能源治理效能持续提升,能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能源法治保障不断强化,能源法草案已进入全国人大审议程序,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修订工作正有序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全社会用电量60%以上实现市场化交易配置。油气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能源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迸发,形成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扩大能源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务实开展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能源国际合作全方位拓展。海外油气合作区和进口通道进一步巩固增强。巴西美丽山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华龙一号海外首堆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建成投产,与周边7个国家实现电力互联。成功打造“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两大主场外交机制,中国—东盟、中国—阿盟等6大区域能源合作平台落地见效,我国日益成为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

        以下为记者提问环节整理

        深圳卫视记者:新型能源体系已经成为能源领域的网络关键词。新型能源体系的“新”具体体现在哪里?目前的推进情况如何?

        章建华:新型能源体系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两年对此作出明确的工作部署,这是新时期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近两年来,国家能源局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不断深化对新型能源体系内涵特征的认识,扎实推动各项任务举措落实,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能源结构更“绿”。近年来,我国非化石能源供给提速,“十四五”前3年年均增量是“十三五”的1.4倍,推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提高了0.7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

        二是供应韧性更“强”。2023年煤炭、油气等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8.3亿吨标准煤。目前,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30亿千瓦。近年来,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产量从2017年开始连续七年每年增长超100亿立方米。能源储备调节能力持续提升。

        三是产业体系更“新”。新能源发电技术保持世界领先,光伏电池等“新三样”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新名片”。首座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工程建成投产。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智能微电网推动“源网荷储”融合发展,虚拟电厂引导电力用户高效、主动参与需求响应。

        四是治理基础更“实”。《能源法(草案)》已进入全国人大审议程序,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稳步建设,能源领域自然垄断环节监管制度更加健全,绿色电力证书、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等政策机制深入实施。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以能源安全保障为首要任务,加快构建多元能源供给体系,推动重塑能源供需格局,推进形成消费侧转型合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红星新闻记者:气象部门预计,今夏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往年同期偏高,迎峰度夏保供形势严峻。请问在确保极端天气下电力稳定供应方面有哪些打算?如何保障居民用电需求?

        杜忠明:近期我国部分地区的气温偏高。今年以来,我国电力消费延续快速增长态势,1—5月份全社会用电量3.8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今年度夏期间,全国用电负荷也将快速增长,最高负荷预计同比增长超过1亿千瓦。综合研判,我们认为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高峰时段局部地区可能存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如出现极端、灾害性天气,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国家能源局将以“常态供应有弹性、局部短时紧张有措施、极端情况应对有预案”为目标,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全力保障迎峰度夏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我们也将采取以下几个主要措施。

        首先是强化监测预警。我们通报了2024年迎峰度夏电力供需预警结果和“一省一策”工作措施,指导重点省份和有关企业提前做好准备;目前,我们每天监测全国及重点地区用电、电煤、机组出力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这种做法在去年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经全力组织协调,2023年5月云南省统调煤电实现全容量开机,单月发电量创10年来新高,有效对冲了干旱导致的水电蓄水不足问题,确保了汛前电力供应。

        其次,我们充分发挥高峰时段系统顶峰能力。指导电网企业优化调度运行安排,充分释放输电通道能力,利用不同地区用电高峰时段差异,开展区域间、省间错避峰运行和余缺互济。发挥煤电容量电价考核机制作用,充分激发煤电机组在实际调用过程中满足调度顶峰指令要求,促进机组能发尽发,稳发满发。

        另外,我们也加快了支撑性电源的建设。按照清单管理机制推动安徽板集电厂二期、内蒙古达拉特电厂五期等支撑性电源项目按期建成投产。

        最后,指导各地做实做细工作预案。我们将进一步优化负荷管理措施并精准细化执行,坚决守住不拉闸限电的底线,坚决确保民生用电需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都与能源的利用方式分不开。面对“双碳”目标,请问如何统筹能源的高质量发展,重点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章建华: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供给规模增长近20%,有力保障了经济和民生用能较快增长的需要。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预计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要求能源供应可靠保障。与此同时,能源发展还面临“双碳”目标要求,包括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25%左右、单位GDP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等。在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能需求的基础上,稳步有序推进“双碳”目标,是今后一个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

        要实现以上目标任务,我们将统筹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做好消费侧节能降碳的“减法”。贯彻落实《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深入实施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持续推动用能方式转型升级,深入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电能替代,增强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保障能力,到2025年,全国建成充电基础设施1200万台左右。通过各方面协同努力,争取到2025年,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提高到30%左右。另一方面,要做好供给侧非化石能源提质扩量的“加法”。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统筹推进核电、水电、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强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同时,要以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为抓手,促进绿电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推动能源需求增量更多由非化石能源满足,推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彭博新闻社记者:我有两个问题是关于太阳能的,第一个问题,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一直在要求政府进行干预,以控制该行业新产能的增加,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支持该行业?第二个问题,近年来,中国新增了大量太阳能发电,导致部分电网正午不堪重负,是否会有新的市场措施,降低正午屋顶太阳能发电的价格?

        李创军: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当前,中国光伏行业确实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我们将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要巩固国内光伏发电的新增装机市场。稳定的国内市场,是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盘”和“压舱石”。我们将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发展并重,一方面将加强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另一方面,稳妥实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同时,我们还要加快建设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提高电网对包括光伏在内的新能源发电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

        其次,我们将加强多部门协调,规范光伏发电产业秩序。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组织行业协会适时发布产业规模、产能利用率和市场需求等信息,合理引导光伏上游产能建设和释放,避免低端产能重复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最后,我们还要持续提升光伏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将资源引导向支持先进技术和先进产能的研发与创新,推进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关键基础材料等技术升级。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强对光伏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创新引领,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第二个问题,近年来随着包括光伏发电在内的新能源的大规模快速增长,一方面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持续加快,另一方面能源的供需特点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好促进新能源发展,我们将积极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形成更加及时反应电力供需的分时价格信号。目前,山西、广东、山东、甘肃、蒙西、湖北等6个地区已经实现了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用户在新能源大发时段多用电。同时,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现货市场覆盖范围,稳妥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来促进新能源消纳和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香港南华早报记者:随着我国向“双碳”目标以及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迈进,电网体系中新能源比重逐渐变大,但是也带来一些问题,包括一些地区分布式光伏装的太多,出现了电力倒送,影响电网稳定性。请问,下一步应该如何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

        杜忠明:我国电力装机已经达30亿千瓦,去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0%以上,历史性超过了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随着新能源发展进一步提速,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超过11亿千瓦,同比增长约38%,消纳需求大幅增加。

        为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消纳的能力,我们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建设,督促电网企业优化接网流程,今年着力推动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青海红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33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推进陕北—安徽特高压直流工程、甘肃—浙江特高压直流工程等37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为新能源消纳提供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在积极推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和网源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电网资源配置平台作用,灵活调整调度运行方式,提升省间互济和资源共享能力。

        此外,我们还优化了新能源利用率目标,对于部分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适当放宽利用率目标,原则上不低于90%,并根据每年的消纳形势开展动态评估;在提升大电网消纳能力的同时,我们同步提出了提高配电网综合承载能力的措施。刚才您提到的分布式光伏相关问题,多发生在配电网侧。为满足分布式新能源大规模发展要求,我们将加强配电网建设、改造,打造坚强灵活网架,提升智能化水平,完善调度运行机制。到2025年,配电网将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接入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主要抓手,指导各地能源主管部门、电力企业、各派出机构认真落实有关要求,多措并举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促进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煤炭是我国当前的主体能源,是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请问煤炭高质量发展的情况如何?

        李福龙:在现阶段,煤炭还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既是重要的燃料,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煤炭在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过去十年来,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煤矿建设,合理增加先进产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炭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

        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煤炭开发进一步向西部资源条件好、竞争力强的地区集中,晋陕蒙新原煤产量由2013年的25.9亿吨提高到2023年的38.3亿吨,占全国产量的比重提高了11.8个百分点,有效发挥了煤炭供应的“主力军”作用。大型现代化煤矿已经成为我国煤炭生产主体,矿井数量由1万多处减少到4200处左右。

        第二,煤炭绿色智能发展成效显著。煤炭绿色开发技术广泛应用,十年来,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土地复垦率都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煤矿智能化建设进入加速发展、纵深推进的新阶段,截至2024年5月底,煤矿智能化建设投资已累计完成1120多亿元,全国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993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2232个,减人增安提效成效显著。据初步统计,重点煤矿企业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单班作业人员减少6人以上,劳动工效提高20%以上,煤炭生产方式实现重大转变。

        第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大力推进煤炭洗选能力建设,持续完善商品煤质量评价和管理标准,煤炭质量稳步提升。同时,电力是用煤的主要领域,统筹推进落后煤电机组淘汰和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到去年底,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煤制油气技术装备也取得重要突破,相关运行指标不断优化。

        第四,煤层气,也就是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实现跃升发展。煤炭行业持续推进煤矿瓦斯综合治理,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煤层气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建成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大产业基地,2023年全国煤层气产量117.7亿立方米,比2013年增长近3倍,成为天然气供应的有力补充。

        央广网记者:我的问题依然是关于可再生能源的。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中,中国的贡献超过一半。不仅如此,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的问题是,请问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取得哪些经验?

        李创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了从小到大到强,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首先是得益于广阔的市场空间。我们国家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电力需求体量巨大、新增装机需求旺盛,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为我们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刚才建华局长讲了,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其中我们国家新增装机突破3亿千瓦,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总和。

        其次,得益于积极的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后,逐步形成了法律法规、战略规划、产业政策、标准体系、监督管理等日益完善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支持和监管体系。

        第三,得益于及时的政策调整。我们及时调整完善支持政策,早期根据风电、光伏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情况,分年度及时下调新能源发电项目上网电价,比如2020年光伏发电Ⅲ类资源区标杆上网电价就比2019年下降了6分钱,近年来又逐步推进新能源产业由政策驱动发展转向市场驱动发展,通过竞争性配置有力推动风电和光伏进入平价发展新阶段。

        第四,得益于广泛的市场参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市场化程度高,市场环境开放、市场主体多元、民营企业活跃、市场竞争充分、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以光伏为例,我们国家涉及光伏产业的上市公司就超过了100家。

        第五,得益于持续的技术创新。我们国家可再生能源行业始终坚持走技术创新的道路,以技术产品的加速迭代,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目前,中国风电领域在机组大型化、漂浮式风电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晶硅光伏技术持续迭代,国际领先优势也在不断巩固提升。

        浙江日报潮新闻记者:近一段时间一些西方国家在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中国新能源的出口在冲击国际市场。请问国家能源局对此作何评论?

        章建华:刚才李创军司长介绍了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一些数据,我想从数据上大家也可以得出很多的结论。应该说,我国的新能源行业是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个成绩,在全世界能源行业都是得到充分肯定的。同时,不论从比较优势还是全球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说,我国新能源产业不存在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应该秉持市场经济原则和价值规律来看待产能问题。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态。在任何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都可能发生,而且适度的供大于求有助于整个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成本下降,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依靠市场按照价值规律来进行调节。

        以光伏为例,一方面现在全球光伏行业进入了景气发展周期,企业扩产积极性高。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测算,为了实现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2030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将超过54亿千瓦,是2023年全球累计装机量的近4倍。所以,发展的前景是非常看好的。我国光伏行业上游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企业竞争充分,出于对未来市场的乐观预期,企业纷纷选择扩产。另一方面,新技术迭代、旧有产能退出尚需时间。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非常快,2023年以来,新技术路线趋于稳定,整个产能设备投资成本大幅下降,企业不断投产先进产能以维持整个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旧有产能仍有较大规模,需要逐步退出市场,新旧产能在技术路线转换期共存也推高了行业总产能。另外,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在整个行业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部分企业由于缺乏持续优化工艺、改造升级生产线的能力,也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下一步,我们将采取积极措施,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整个光伏行业的发展秩序,推动光伏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想再讲一下。因为国际合作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国际各方在绿色转型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巨大的合作空间,所以中国也希望与各方一道,坚持公平竞争、开放合作的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共同完善我们清洁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共享知识和经验,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应有的贡献。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近期,国务院印发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请问能源领域推动节能降碳的情况怎么样?下一步有何重点举措?

        李福龙:节能降碳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措施。过去十年来,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能源需求压力很大,节能降碳任务艰巨。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消费仅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3左右,未来一段时期能源需求还将刚性增长。按照统筹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要求,需要继续从供应侧、消费侧两侧协同发力,以更大的力度推进节能降碳。

        一方面,供应侧要加大非化石能源的供给。加快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推动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统筹推进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开发,还要大力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同时,推进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到2030年前,新增能源消费量的70%由非化石能源提供。

        另一方面,提升消费侧绿色低碳用能水平。助力重点行业领域实施节能降碳行动,创新产业园区供用能模式,继续大力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电能替代。到2025年,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达到30%左右。继续做好绿证核发工作,尽早实现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绿证全覆盖。同时,要完善绿证交易机制,推动全社会扩大绿色能源消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新型储能项目建设情况是怎样的?未来我国新型储能的发展还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李创军:新型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技术,它的发展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投资就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之一。

        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已经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超过了3800万千瓦,平均储能时长达到2.2小时。有12个省区的装机规模超过百万千瓦。新型储能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技术路线“百花齐放”。目前,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主导地位,广泛应用在新能源电站、变电站和工业厂区内。除此以外,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这些技术也在快速发展之中,有多个30万千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10万千瓦等级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单体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二氧化碳储能等新技术也在落地实施,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加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跟踪,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完善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行机制,促进新型储能调节作用发挥;提前谋划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新能源基地科学合理配置新型储能,推动新型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海报新闻记者:谈到能源,老百姓最关心的可能就是家里的电、天然气够不够用,请问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在保障民生用能方面都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章建华:老百姓对能源高质量发展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用能需求得到满足,用能质量得到提升。近年来,国家能源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兜住兜牢民生用能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用能获得感。

        大幅提升能源普遍服务质量和水平。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由2013年的1705亿立方米增长到2023年的3900多亿立方米,民生用气得到有力保障。大力推进农村电网建设改造,2015年底,全面解决全国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人人有电用。2020年底,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县县通大电网,大电网覆盖范围内村村通动力电,有力保障了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始终坚持民生用电优先,指导地方深挖需求侧响应潜力,根据产业结构优化有序用电措施,确保民生和重要用户用电不受影响。根据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价,中国“获得电力”指标排名上升到第12位。

        积极回应群众绿色生活用能所盼所需。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加快提高清洁取暖比重,居民取暖条件显著改善。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我国已建成电动汽车充电桩接近1000万台,95%以上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建了充电设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支撑了我国现有200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的补能需求。

        能源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农业产业园、有条件的村镇建设光伏、生物质、储能等多能互补综合利用项目,提高用能效率和综合收益。累计建成投运光伏扶贫电站2636万千瓦,每年可产生约180亿元的发电收益,惠及415万脱贫户。

来源: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

分享:
新能源科技生态型企业

Copyright © 2023 江西德力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C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声明 电来哒 企业邮箱 德力OA登录 备案号:赣ICP备202314496号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131-2996-7792
商务合作
回到顶部
  • *

  • *

  • *

  • *

  • *

  • *

  • *

  • *

  • 我已阅读并同意《使用服务协议》《隐私政策声明》